中国江西网讯 通讯员缪慧报道:今年,信州区继续把扶贫解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突出“精准扶贫”这个核心,把“党建+产业+贫困户”作为有力支撑,坚持扶志扶智,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做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扶智 提升精神和能力
坚持扶志扶智,是党中央对脱贫攻坚提出的新要求新措施,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径新方法。信州区坚持扶志扶智,丰富和改变贫困群众精神世界,构建上下联动、多管齐下、综合发力的脱贫攻坚工作新格局,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步伐加快,从根子上彻底斩断穷根。
“人逢喜事精神爽,春到山乡别样浓”。巨网科技为灵溪镇邵新村捐款100万,主要用于灵溪镇邵新村和沙溪镇宋宅村贫困学生的教育帮扶,让贫困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扶贫攻坚就是要克服教育这块“短板”。”巨网科技的郑剑波告诉我们。
信州区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精准扶贫的公益行动中:在上饶市信州区设立教育设备及学生发展基金,成立用于西部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为上饶师范学院贫困学子成立“贫困助学奖学金”……一直行走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
“能有今天幸福的日子,缘于神羽假发的真情帮扶,让我打了一场翻身仗。”工人马小花感激地说。马小花家庭贫寒,家人住院治疗欠下巨额债务,被纳入灵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帮扶干部牵线搭桥,联系到信州区灵溪镇龙泉村神羽假发厂工作。现在,她的每月都有3000元的收入,生活有了奔头。像这样的贫困户,神羽假发厂帮扶了40多个……一个个爱心企业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渠道,提高了“造血”能力。
同时,信州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为贫困学生提供坚实的教育保障,鼓励贫困户参加就业培训,切实提升贫困户就业能力。“雨露计划”是专项扶贫和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资助农村贫困家庭“两后生”和青壮年劳动力接受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提升内生动力,促进稳定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源上实现脱贫致富。
扶志 树立斗志和勇气
今年以来,信州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脱贫攻坚战中,积极探索新思路、走出新途径,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系列扶贫讲话,让广大群众改变传统的等靠要思想,走上脱贫致富路。
5月16日,信州区水南街道扶贫干部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村民讲述扶贫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将习近平扶贫思想和扶贫政策融入故事中,深入浅出的讲解政策,明白易懂。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大家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恩社会、自主脱贫的意识,切实让扶贫思想转换成脱贫成果。
“我们就是通过乡里的扶贫干部日常帮扶贫困户的一些事例、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困难、群众提出的问题怎么去解决的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原来脱贫并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努力一点致富不是问题”扶贫干部说道。
今年以来,信州区秦峰镇采取“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引进了绢花、小饰品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业,并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组织专人现场培训等方式,引导贫困农民发展手工加工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政府非常好,帮助了我们很多。”霍村村村民翁小兰高兴地说,“但是,做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做(劳动)的。我们用双手劳动脱贫光荣。”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而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思想正是启发群众的一把金钥匙,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党建+ 党旗引领奔小康
信州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扶精准,我是党员我带头”系列活动。各党组织着力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夯实基层基础上出力气,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求突破,激励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保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勇气,继续深入推进精准帮扶工作。
强基则叶茂,固本则枝荣。信州区把“党建+产业+贫困户”作为有力支撑,在土地流转、特色种养殖上定思路、找项目,走出去、引进来,村集体经济已发展菌菇、油菜、绢花等基地,带动贫困户“产业、就业、创业”。
在“富民强基”的道路上,该区建设“帮扶型、产业型、基建型”多元化载体大平台,以“建强扶贫队伍、完善基础设施、拓宽脱贫渠道”为主抓手,引导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依托秀美乡村建设,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道路治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互联网+”,把土鸭蛋、土菜油、秦峰粉干等该镇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订立统一品牌实行统一包装,制定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营销模式,为村民致富增收;依托现代特色农业,信州区形成了自己的食用菌产业扶贫特色(政府送种子+送技术+送兜底服务=贫困户实现零投资+零距离+零风险),开创了“科技特派团+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信州模式”,做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