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生种小香薯,吃过苦头,也尝到了甜头。他正努力实现香薯发家梦。
今年40岁的王锦生是婺源县龙山银丰村人,早年在杭州打工,赚了点钱,看到家乡发展很快,就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他第一个梦就是种香薯。因家中田地少,甩不开膀子,他于2016年回乡并在太白镇流转了130亩田地种植香薯,投了30万元下去,没想到后来因为对土质和山里气候了解不够,种出来的香薯个头太小,品相也不理想,根本卖不出去。部分好的销出去了,只回本10万元。负债的王锦生并不甘心。2017年,他经过外出学习,实地考察,并与浙江临安的一位好友一起,选定并流转了紫阳镇王家墩村一整片约400亩的耕地,再次种植小香薯。因技术上有了保证,选择的耕地阳光好、土质好,管理也得当,产量达到了60万余斤,产值300万元。除去种薯7万斤、工资100余万,还有大棚育苗等成本,纯利润满足了一年开销,还还清了大部分债款。王锦生和他的妻子都很开心,他们私下里称小香薯为“开心薯”。
2018年,王锦生决定单干。他流转耕地100亩,地块好肥效好的准备种两茬,并收购菜籽饼和猪牛粪等作有机肥。王锦生说,按最低估算,亩产也有2000斤,批发销售到杭州、上海、江苏等地,每斤价格超出2元。即使按2元算100亩也有40万,这个收入是可观的,剥离各项成本,净收入超过去年。
王锦生说:“明年计划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鼓励王家墩和附近的村民大量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回收包销香薯,进一步做大规模。”为此,他成立了婺源县薯博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王家墩小香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薯博园”,并设计了别致的包装盒,准备进军婺源的旅游市场。今年,他在梦里老家设了个销售点,生意特好。
提高小香薯加工附加值,也是王锦生的长远打算。他将投资购置相应设备,开发加工红薯豆腐、红薯条干、红薯粉丝、红薯酒等系列产品,打响自己的品牌,让小香薯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早日实现自己的小康梦。
(汪稳生)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