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黎明
近日,婺源县熹园景区的民宿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亮根向弟子传授歙砚制作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近年来,婺源县将民宿巧妙地与当地非遗结合,推动民宿产业提档升级,使“中国最美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游玩。
演员在婺源厚塘庄园民宿前表演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剧。通讯员单长华摄
曾经民宿数量虽多却乏善可陈
2011年,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吴志轩到婺源旅游后,决定留下来经营民宿。他把古徽州文化融入民宿主题,对房屋修旧如旧,成功将清华镇九思堂古宅打造成有文化有故事的民宿,成为婺源民宿产业发展带头人。
事实上,婺源民宿能迅速发展壮大,是以抢救大量散落乡间、因无人居住而遭破坏的乡间老屋为背景。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婺源制定出台民宿产业扶持暂行办法。
婺源县文广新旅局局长汪春辉介绍,婺源县每年设立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按“高端民宿精品化、中端民宿多元化、低端民宿规范化”原则,形成民宿协调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拥有各类民宿600多家。
然而,一段时间,婺源民宿大多数以乡村民宿、景点民宿为主,房源类型单一,发展程度较低,缺少深层次内涵,大多是家庭旅馆。
据了解,婺源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
“非遗+民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2016年,婺源悦园婺扉民宿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引入古宅,吸引众多游客目光。
这一举动,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一方面丰富了民宿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新的展示窗口,使非遗文化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该民宿投资人揭凌说,游客不仅能感受美丽的风光,还能更深地体会婺源的文化底蕴。
婺源趁势而上,让民宿“牵手”非遗,重奖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的精品民宿,推动非遗和民宿融合发展,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非遗的魅力,体验婺源独特的民宿文化。
徽剧、傩舞、灯彩、茶道……行走在李坑、汪口等景区民宿,记者不经意间就能与非遗一次次亲密接触。
非遗元素吸睛指数高
婺源县民宿协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民宿大多隐匿于山水之间,依山傍水,与非遗文化融合后,吸睛指数越来越高。
步入江湾景区大门,牌楼的右边是古戏台,婺源傩舞经典剧目每天在此上演,游客随时可驻足观看。据导游介绍,这个剧目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熹园景区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在民宿内的非遗手工制作室,游客可目睹砚雕大师现场制作歙砚,也可拿起刻刀体验在石头上刻字。
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婺源民宿已有600多家,可提供6000多间客房,房价从300元到数千元不等,全年接待游客逾300万人次,带动上万人就业。其中,九思堂、西冲院、明训堂、将军府等100余家为精品民宿。由于融入了非遗文化,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民宿成为传承婺源及徽派文化的载体,以及婺源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深受游客青睐。
“从价值而言,民宿功能更丰富,既有基本住宿功能,又极具观赏价值,能满足深度游客户的需求。从附加服务而言,民宿服务更个性化、多样化。”业内人士表示,婺源的美不仅在于优越的生态环境,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当这些文化中的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宿完美结合,婺源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