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江凡 文/图
一座四层的小楼,自下而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藤蔓。午后的阳光打在巨大的葛根藤叶上,温暖而绚丽。恍然间,让人忘却了此时的江南,已是大雪的节气。
上饶市信州区创南西路的一条弄堂深处,被绿植包围的这座普通民居,因为藏着一个奇异的博物馆——“林和顺博物馆”,而陡然增添了一种历史穿越感。
B-25B轰炸机残片,上面的编码清晰可见
林和顺博物馆是2011年由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民间博物馆。馆主名叫刘智勇,以其3000余件馆藏文物为依托,致力于挖掘上饶地方文化,传播陶瓷书画文物鉴赏知识,对抗战陶瓷、浙大西迁、红军史料等文物的收集尤为专注。这样的做法很好地填补了官方博物馆的遗缺,这也使刘智勇成为上饶民间文物收藏第一人。
做民间博物馆,是一件耗时耗力也耗财的事情,正如刘智勇所言,见到好东西脚就走不动了,就往里收。收进来的,又都仿佛有了生命,彼此也就产生了感情,怎么也舍不得往外出。加上一边收藏,一边公益陈展,一边研究,便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特别是自己的藏品还常常成了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还原了很多即将被人遗忘与湮灭的史实和事件,他的内心是幸福愉悦的。
走进林和顺博物馆,馆藏文物琳琅满目,令人惊叹不已。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馆内,各种文献、书法、古画、瓷器、青铜器、明清家具、古代杂项等文物不一而足。早期的有西汉青铜器等。其中一面东汉建安十年的人面兽身铜镜,是江西发现的汉代最大的铜镜,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
然而,刘智勇告诉记者,这些馆藏固然重要,但真正打动他并促使他全身心投入、以抢救式收藏与研究为目的的,却是对上饶近百年珍贵历史事件的文物征集与梳理,这也体现了刘智勇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良知与责任。
在林和顺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刘智勇收藏的一块手掌大小的铝制金属残片,残片有些弯曲变形,但在其中平整的一面,有一行清晰的编号:62B-73203。刘智勇说,据有关研究二战史的军事专家介绍,这块飞机残片来自美国二战时的B-25B轰炸机,而残片上带编码的,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发现。这块残片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1942年4月18日,中途岛决战前夕,美国空军中校詹姆斯·杜立特奉命率领第十七轰炸机大队16架B-25B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超低空进入日本领空,分别轰炸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创造了世界著名的“杜立特行动”。行动后,16架轰炸机有15架飞机因油料耗尽,在浙江和江西坠机,其中14号轰炸机坠毁广丰,5名机组人员全部被救。
14号轰炸机投弹手詹姆斯·玛西亚在广丰被救,辗转到重庆后回到美国,二战结束后,曾担任过美国空军上校参谋长,是“杜立特行动”突袭队最后一名退役的成员。詹姆斯·玛西亚一直有个遗愿,想寻找救过他的中国人,遗憾生前没有完成。2018年,詹姆斯·托马斯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了上饶,终于在林和顺博物馆找到了和父亲相关的历史印证,见证了一段跨越太平洋76年的中美友情。托马斯在刘智勇家住了三天,查看相关的史料,也和刘智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智勇说,经过了这次奇遇,他更体会到了对本地历史文物的收集,对于一家民间博物馆的特别意义。
在林和顺博物馆,还有一件特别的藏品,那就是一把乾隆年间制作的矾红双龙刻画压指茶壶,茶壶上有一行黑色题款“顺林叔惠存,侄步青敬赠,廿七年夏月”。刘智勇说,这个茶壶的背后,见证的是江西百姓无私帮助浙江大学西迁、冒死掩护国家栋梁的故事。
1937年11月,日寇的魔爪伸向浙江,杭州即将陷落。有着敏锐观察力的浙江大学教务长苏步青,向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建议,将学校迁往浙江西部或江西东北部。不久,局势紧张,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1000人的师生队伍,陆续西迁入赣,首站在玉山。在上饶期间,在苏步青的前期沟通下,林家及上饶人民为竺可桢等浙大师生在车辆、物资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据林家后人回忆,当时安排了近千人的食宿,还提供林家的私塾作为课堂,使浙大在逃难时教学不停止。林家还千方百计地协同解决了浙大继续西进的火车车皮,从而使浙大师生及家属在上饶安然度过西迁途中危机四伏的11天。
这把茶壶,正是苏步青为感谢林家人的帮助,赠与林家人顺林叔的。刘智勇说,在林和顺博物馆数以千计的藏品中,这把壶的历史不算久远,但它所蕴藏的故事,见证了上饶人在抗日的炮火中,以大义、大勇、大德帮助浙江大学西迁的侠肝义胆,为上饶的抗战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的确,在林和顺博物馆,记者还有幸细细打量了40多件刻着“抗战到底”“杀尽倭寇”等字样的抗日陶瓷。这些陶瓷大多为茶壶,收藏界曾有“民国一把壶”的美谈,瓷器茶壶是当时国人日常用品和亲友互赠的礼品。在这些常用的瓷器上刻上了抗战的誓言,足显当年的抗战决心。这样的藏品,可谓弥足珍贵!
林和顺博物馆还收藏了上世纪30年代珍贵的红军肖像瓷板、大量的当年出版的报纸刊物,也有不少反映地下党活动的档案、信件等。刘智勇说,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从历史的碎片中、在微茫的史迹里,辨识那些渐行渐远的历史风云,展现先辈们慷慨悲歌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这不仅是对历史应有的尊重,也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总)网出证(赣)字009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36120170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