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0月11日电(记者姚子云、熊家林)深秋,走进四面环山的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瓦蓝的天空下,白墙黛瓦的古朴徽派建筑与晒匾里的辣椒红、南瓜黄等交相辉映,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秋收后,村民将家中农作物在楼前院落等空地晾晒,被称为“晒秋”。70岁的曹秀云裹着头巾娴熟地翻动着晒匾里铺开的农产品,掩映在一片“金黄火红”之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扛着锄头,唱着四季歌,就是之前的生活。”曹秀云说,十年前这里还是交通不便的穷山窝,村民守着几亩庄稼地讨生活,一些年轻人外出闯荡,村子成了半空心村。
好山好水好风情,村民捧着金饭碗却受着穷。为盘活沉睡资源,当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村里通水、通路,基础设施改善,同时古建筑、民俗也得到保护与继承。“晒秋”成为曹秀云的工作,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
“以前‘晒秋’是为了方便农产品保存,现在乡村旅游发展,‘晒秋’成了一道风景,一些游客会买些农产品带回家。”曹秀云告诉记者,村里的农产品很走俏,价格也上来了。
“为更好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景区深挖徽州古村古建、晒秋、油菜花海等特色元素,复兴古村风貌。”篁岭景区负责人吴向阳说。
同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还有56岁的曹任来。2015年,他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成为景区农林业景观打造和管理负责人。“既能赚工资,还能照料家庭。”曹任来说,妻子也在景区员工食堂做后勤,夫妻二人成了景区的双职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村民依托景区进行创业。走在篁岭景区,游客常能看见油纸伞、婺源龙灯、龙尾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街里巷间制作手工艺品。越来越多村民回到古村发展,经营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等,实现增收致富。
“晒秋时节往往是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眼看着村里旅游业越来越火,村民曹顺林去年开了一家农家乐,如今越来越忙,钱包也越来越鼓。
2019年,篁岭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增至4万元,户均年收入从1.5万元增至13万元。他们“晒”出的,是自己的美好生活。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