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玉山县文成街道姜宅社区的甘蔗种植基地,伴着微微暖阳,一阵风来,成片的甘蔗叶被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吟唱着丰收之歌。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甘蔗种植、红糖加工、市场销售”的发展模式,让一根甘蔗的“两头”——村民和集体都尝到了甜头。
文成街道红糖产业致富带头人姜敏这段日子天天都泡在姜宅社区的甘蔗田里,望着高大挺拔的甘蔗林,心里乐开了花——终于能和村民共享丰收喜悦了!“我自己种了120亩甘蔗,还流转了农民土地150余亩。”姜敏介绍道,“今年甘蔗的长势非常好,按亩产12000斤来计算,每亩甘蔗田能带来3000元左右的纯收入。”
姜宅红糖生产历史悠久,据考证,自明代万历年间姜姓祖先迁居至文成街道姜宅起,他们就带来种植甘蔗和制糖技术,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姜宅红糖由传统加工方法榨制而成,呈嫩黄而略带红色,凝结如石,破之如沙,味鲜甜而略带清香,是玉山县家喻户晓的名优农产品,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巧克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走进熬糖车间,处处是蒸汽氤氲、熬糖飘香的火热场景。熊熊火焰在灶膛中“跳跃”,经过前期压榨过滤的甘蔗汁则在锅中翻腾冒泡。经过九口铁锅轮番熬制,依次实现了古法红糖的熬制、提纯、收汁,最后将糖浆倒入模具中,冷却凝结后就形成一块块红糖。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姜敏在从小跟随父亲从事古法制糖生产的基础上,拜村中制糖老把式为师,全面掌握了姜宅红糖古法生产工艺。在传承的过程中,姜敏勇于创新,增加了老姜、玫瑰、桂花、红枣等多种口味的红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他改良了产品包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并在收割、搬运、熬制、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现在好了,‘家门口’都有事做,一个月有3000多块的收入。”居民黄园花一边摆放着包装好的红糖,一边开心地说。
现如今,红糖产业已成为姜宅群众致富增收的“甜蜜产业”。从过去的散装销售到现在的精美包装,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化生产,从线下叫卖到网上兜售,姜宅红糖红遍大江南北。为跟上时代发展,近年来,姜敏牵头建设了标准化工厂,对红糖进行统一生产、经营和管理,现在,姜宅红糖的加工产值是以前两倍多,为当地甘蔗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以前的散装红糖卖十几元一斤,到新糖上市时还要以成本价清库。”姜敏告诉记者,“如今,精加工后的红糖按不同等级售价38元到88元一斤,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姜宅红糖实现了从‘土特产’到‘养生礼品’的转变。”
近年来,文成街道依托当地独特的山水景观和资源优势,发展糖蔗种植产业,利用糖蔗榨糖走出了一条“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致富能人+脱贫户”的增收致富新路子。截至目前,文成姜宅“甜蜜产业”带动了周围300余户农户种植甘蔗525亩,辖区现有红糖加工厂2个,“甘蔗种植、红糖加工、红糖销售”的发展模式吸纳周围600余名农民门口务农或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红糖产业是我们文成街道的特色产业,也是我们的富民产业。”玉山县文成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周凯廉说,下一步,文成街道将继续加强对红糖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记者邱荣燕)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