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兴市,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祝垚烽与王琳婧,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能手,还是手工乌佬粿的创业者。夫妻俩种植着1000余亩水稻和600多亩油菜,农忙时节忙着耕作,农闲时则忙着包制乌佬粿,经营着自己的副业。
乌佬粿,是龙头山的传统美食,也是江西知名的小吃。走进祝垚烽家的厨房,只见他和妻子王琳婧正忙着包乌佬粿,赶着日益增多的订单。王琳婧负责切馅、擀皮,祝垚烽则负责调馅、包粿,夫妻俩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这些乌佬粿都是顾客预订的。”祝垚烽笑着说道。
王琳婧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嫁到德兴龙头山,并从祝垚烽的家人那学会了包乌佬粿的手艺。起初只为自家人解馋,后来寄给重庆的父母亲朋,他们都说德兴的乌佬粿真的很好吃,这让他们看到了商机。收割完水稻种下油菜后,田间的农活逐渐减少,夫妻俩便决定将这门手艺发展成一项副业。借助微信朋友圈平台,订单纷至沓来,每天少则包几百个,多则包一千多个。忙不过来时,两个寒假在家的孩子也会搭把手。农闲时包乌佬粿不仅充实了腰包,更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比起在牌桌上消磨时光,他们更享受这份忙碌带来的满足感。
尽管包乌佬粿已经成为家庭的重要副业,祝垚烽夫妻的主业依然是种粮和种油。自2011年开始,他们便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和油菜。从最初的600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亩,其间不知流过多少汗吃过多少苦。每年的农忙时节,广袤的田野就是他们的主战场。从播种到插秧,再到田间管理、收割、晾晒,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他们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过去,该市的粮食烘干条件较为落后,每到水稻收割季,夫妻俩就开启了“连轴转”模式,一百余万斤稻谷全靠人工晾晒。每天,他们迎着晨曦出门,顶着星光归家,只为让辛苦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遇到恶劣天气,那便是与时间的赛跑。2015年10月的一天午后,大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尽管夫妻俩拼尽全力抢收稻谷,仍有几万斤稻谷遭遇了雨水的侵袭,部分稻谷被冲走或碾压。然而,面对困境,他们没有退缩,在得知浙江有家烘干厂后,立即冒雨将湿稻谷送往浙江,在那里连续奋战一整夜,最终将稻谷烘干,并顺利卖出。
国家的利好政策也让夫妻俩看到了种田的希望。2014年,他们发现收割后的稻田有些闲置,便决定将其中大部分冬闲田改种油菜,去年他们就种植了600多亩油菜。在油菜收割季,夫妻俩早出晚归,抢收油菜、晾晒油菜籽,虽然辛苦,但他们都为自己的丰收而感到满足。
祝垚烽夫妻用行动诠释着勤劳致富的真谛,他们在土地上挥洒汗水,于农闲时在家创造额外价值,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也为乡村振兴添上了一抹亮丽的奋斗色彩。(邵德初 见习记者姚学敏)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